Killaever 评论文字 其实我也就是好了个奇的
回复cgcacg:我们拍摄的思路应该算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吧,通过一些特征鲜明的个人展现整个群体。
回复cgcacg:我们拍摄的思路应该算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吧,通过一些特征鲜明的个人展现整个群体。
回复嘉武:嗯,我有这本书来着,但确实是如同cgcacg兄说的,美国大学的体制和中国的完全不一样,确实很难取经啊...
回复呆博:嗯,有道理...趁着这个暑假好生思考一下吧
回复Killaever、呆博:嗯,我也觉得这类项目应该更侧重在社会学方面,我自己理解就是“关注”上,至少先得关注,然后才是如何表现。前一段的《尴尬的中国留学生》报道感觉还不错。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么个专题应该如何去拍,苦于相关的具体操作知识太少所以不知从何处着手。正好借地儿向大家请教请教,大家觉得这样的专题是以个人为主体较好还是以群体为主体较好(不像《80年代中学生》,留学生大多不是按整班上课,群体视角我自己觉得比较难以实现)?是辅以较多文字较好还是主要让影像自己说话较好?
先谢过。
我觉得最多2个人,吃饭聊天,但不谈摄影
回复Killaever:可以看看这个相册 http://renshulin.tuchong.com/albums/52554/
回复Killaever:或许应该更深入些,别被影像本身牵着走。像soth拍照之前就会列出提纲,需要拍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细节,巨细靡遗。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在拍之前,对相关的东西了解深些,对项目有个详细的规划,总是没错。。
回复呆博:嗯,有道理...不知道为什么,我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如果有相对具体的活动比如拍学生自己办的春晚后台、花絮之类的就相对容易,但一涉及到生活我们就不行了,似乎感觉什么都可以拍,又感觉什么都不能拍的样子...是“生活”这个词的定义范围太广了?
说到人类学的问题,其实我是想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向国内社会展示真实的留学生活的一面镜子,让国内的人能够对留学生群体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回复Killaever:这些项目最后的落脚点不能是摄影,摄影只是手段,最终这是一个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问题,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参考下类似张乾琦拍华裔族群那样的项目如何展开。。
摄影这东西,要不就得在语法上有创造,要不就得落实到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上去。好照片最终都是这两者兼有的。
回复呆博:我拉了几个朋友一起做一个展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现状的项目,开始的时候倒还好,但到后面就完全没灵感了,总觉得可能是在美国呆久了对很多事情都习以为常了的原因...
回复Killaever:详细说说看?是啥样的专题?
回复呆博:说实话...我上学期做专题的时候确实是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团队里的人灵感都枯竭了...10月中旬有个展,要挑20来张图出来,大伙儿都觉得有点压力
回复Killaever:必然的啊。
回复呆博:你是说要出好图更多的还是得做详细的专题?
回复archifan:果然那句“摄影师永远是孤独的”说得有道理啊
无目的无计划的晃,几个人都一样。有详尽的计划,几个人都无所谓。
拍照永远是一个人的事儿。
其实……我因为买不起数码才……哎……
小电驴的灯和脸诡异了
回复大白薯:我不是吊丝
屌丝
回复sun shine:谢谢嗯!
回复念念不忘沒有迴響:望好运
回复sun shine:在等
考上了么
回复时光旅行摄影:谢谢啦
第二张和第四张,很喜欢,加油!
这腿!哇!!
好有活力哦,喜欢
回复dashuoo:我也是拍了一年多而已啦
回复念念不忘沒有迴響:是是是。努力啊。哈哈哈
回复dashuoo:嗯,有空多拍
回复dashuoo:对的!!
回复念念不忘沒有迴響:多谢赐教。我是个菜鸟,最近对用光想深入研究研究。所以在各种求教学习中。哈哈
回复念念不忘沒有迴響:恩,听了你的,现在我更认为黄色对于黑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后期转黑白,调整黄色给我带来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回复dashuoo:黑白+黄色滤镜
回复dashuoo:完全自然光...树荫下
回复念念不忘沒有迴響:看着还是很舒服啊。哈哈。
回复dashuoo:是的,下午的阳光,多云
同样,有补光吗?
用的自然光吗?请教了
回复Shutong.J:在申请啦!!
1094-1必选啊!!!祝成功啊朋友!
回复加菲猫猫:三克油
"你看我的新头像牛B么?"
"像"
这个是不是不会看,但真是很象。赞一个。
回复扫地小僧:好像你拉着别人打电话都谈的是大师级问题嘛。。XD
回复呆博:你太高估,认识一直这么肤浅
贵州某官员刚刚说,“你是记者,你是党的喉舌人,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 所以这是为党服务的地区,跟P民无关。你们就那么不淡定了
回复王大拿:那是哦
卧槽~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