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不要给摄影强加那么多定义了

    我们就是普通的摄影人

    看到美好的就拍了

    看到感动的就拍了

    看到无聊的就拍了

    不是所有记录风景的都会是亚当斯

    不是所有记录时尚的都会是莱博维茨

    记录我们想记录的就是对的

    我们就是普通的影人!

    当我们看儿时的作文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幼稚的言语,还看到我们曾经的天真与活泼!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回复Mr.5tory

    “RedMorning 回复一呆:嗯,其实拍出来的片子啥样这没法限定,主要是看心态。”

    我同意这个说法,关键不是看拍的啥,关键是看用什么态度去拍。

    我觉得你上面的那段回复有些过了,这样说肯定会引起无聊的纷争的。建议还是删了吧。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呵呵,这文章写得有意思!下面的讨论更有意思~
    或许某些拍摄的手法用久就变成程式了。模仿者如果只是模仿程式,并没有放真心在里面,那的确没有意思……如果模仿程式也不是为了拍出美的照片,而是想借这些程式show品味,或是引起异性注目,那就更没意思了……
    背景虚化没什么不好,广角透视也没犯啥错,令人反感的是炫技和别有用心。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转一下豆瓣上叫 "个体户" 的留言,基本分析了小清晰的来龙去脉,和个人观点。很值得借鉴.


    胶片,底片,说的再白话点就是胶卷,现在流行叫菲林了,来源于英文film,也可译为电影和影片.

    现在这词被完完全全打上了一种年轻人之间小资情结和文青的烙印,好象"菲林"这两个字无论从唇齿发音上还是字面上,都又提升了一层,一层什么,一层那种氛围,年轻人爱玩的氛围. 甚至,是一种新思潮.



    的确国外依然很多人用胶卷拍摄,比方日本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特别是《恋爱写真》一剧上市,足足激活了这代,由其是女文青和小资的影像梦,纷纷去二手店淘了款老式胶卷相机配一条糙旧的相机背带,特别是片中静流用的AE1型卖到几度断售。再加上川内伦子等女性直觉摄影师个展,打破传统摄影的方式,形成如今风糜一时的摄影新思潮。

    再看现在用"菲林"拍片的大部分青年们的焦点都有一个范围,在范围里还需要哄托氛围的“东西”,现在流行一个词称这“东西”,叫“元素”。谁家院子里的野猫;谁家养的盆花;咖啡馆的水杯;咖啡馆的摆设;各种甜品饮料;一张原木桌上苹果本本旁放着一杯冰摩卡;原木桌上的杂志和POLA;凌乱书架和门口鞋架旁依靠的一把伞;笔直站在画面中间的人,印衬着各种背景如天台废墟和建筑工业群;柔和的逆炫光下照印的清纯女子;年青菲林族的聚会写真。

    以上是部分焦点范围,是直观的。但光有元素不行,还需要有氛围,怎样烘托那种氛围。少不了戴着礼帽的女子和男子,双腿合拢站的笔直略低头或抬下巴,剪成时下流行的直角文革傻瓜头的女孩,平摊在原木桌上的一大堆POLA片,凌乱的房间里坐着一个穿着暴露的女孩,透射着窗外的光线,静静的象尊蜡像一样看着你,类似摇滚人一样张大嘴巴皱着眉纹对镜头好象迫切需要做一次口腔检查,瑟缩的露着2至3点的男女被摄者们做作的蜷曲着身体拗着各种POS,陶醉的表情木纳病态到仿佛心理医生也束手无措,总之POS和表情不是做作到五花八门,就是木纳抑静到自闭孤癖,真不知道十年后会怎样看此时自己的这种举止。

    由此可见“菲林”已经势不可挡的在文青小资们包括潮人界中泛滥(说到这三个群体我已经毛骨耸然了)形成了一种相互效仿且有点浮夸的氛围,恕我愚昧,不知道意义何在。或许现在的人们本身就不需要一个意义,而是一种心情。

    本人自述观点是不排斥任何创作形式和器材,我们的确需要打开思维和革新,胶卷本来就是一种比数码历史更悠久的记录材质,影像放大后更细腻,影调更宽容,更易打动人,国内外很多大师的作品大部分全都是胶卷记录。
    然而实在不是很理解以上那些流行是怎么产生的,不想用跟风这个词,我们年轻摄影人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什么。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我想自省是件对于个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前后文连贯阅读不难看得出RED意图。但是突然在豆瓣上发一这样的帖,没人会关心你的过往经历的过程,只是注重你当前的言语。你说得中庸,顺耳,就很难去刺痛一部分人。因为你都给了这些人台阶下,就完全可以事不关己地继续清新,但不清醒下去。

    人是需要别人的认同的,谁也逃离不了这份构成自我的先决条件。但是看宽一些,如果看待一个人群,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有推动力,才能构造一副生动的画面。现在小清新,黑白纪实,风光摄影成为了一幅画面的三个基调。但是其间还有很多空白的区域,很都没有被填补,没有被谈论,没有被关心。希望图虫这里能够补完那一些空缺。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特意注册个号来留言,
    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所认为的恶俗手法实际上是大多数人学习摄影的一个阶段而已,我们好好看看自己以前的作品,不也会发现大量让自己脸红的东西吗?
    我想原贴作者的本意也是对自己的反思罢.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回复AptMan:说的是。要有破有立。破其实不难,立要难很多。

    要说引导,技巧可以引导,技巧之上的东西很难引导。不过审美观是可以培养的,多看看真正意义上有创造力、有表现力的片子,眼界开阔了,就不会象井里的青蛙。

    也许可以搞一个活动,找一些图虫的牛人,给大家发帖讲解一下真正的牛人的作品,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说出这些作品的创造力、表现力在什么地方。

    不过真的到了这一步,也许很多人就不想再摄影了,因为看过了好的,又达不到。。。还是简简单单凭自己的喜好拍吧,不过见过了好的,至少能摆正自己的位置。DEAB说的摄影的心态,也就是这么回事吧。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回复一呆:嗯,我觉得不管拍什么,更多的还是态度上的事情,当然态度也会或多或少的反应在拍出来的照片里。我说赞平实记录,更准确的应该是说赞用自己眼睛看,说自己的话,而不是故意制造些自己没感觉到的情绪,或者是单纯模仿某种风格。 不过的确,好像搞观念的人很容易就假大空了。。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呵呵,RedMorning是有点语言暴力。不过我现在觉得看他骂骂咧咧,有时候比看大家你好我好老师长辈什么的,还要舒坦一点。

    普通教育当然需要给人以信心。我不清楚是不是在中国尤其如此,大家尽量回避矛盾,尽量少说坏话,甚至专门有闷声发大财、祸从口出的处世哲学。

    但是在艺术的领域,必须说真话,必须有批评。同时要有扛住批评的能力。如果因为被人骂了几句,就不摄影了,那只说明,本来喜欢的就不是摄影,而是因为摄影被人表扬的感觉。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回复呆博:虽然对纪实兴趣不大,我总是纸上谈兵的在想如何看待纪实摄影。它是真正独立于绘画的新的东西。我觉得与其把纪实摄影当成是艺术,不如把纪实摄影当成是一种行为。

    好的纪实摄影往社会的深处和边缘挖掘。它试图在社会中由于权力以及其它原因互相割裂的板块之间传递信息,比如社会底层、上层、中层。而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消弭这种割裂,铺设桥梁,把人和人重新连接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实摄影就是一种交流方式,是对既有社会话语权的挑战。

    但是显然,不是所有喜欢摄影的人都有兴趣、有能力去搭桥,这需要内心的某种热情、性格、和陌生人融为一体的能力。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不能太主观了吧,拍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手法是摄影者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拍一些你不喜欢的东西就说别人装逼,脑残,太偏激了。你这样的言论打倒了一大片而很受打击,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很有可能放弃摄影!!!每个人的眼界不一样,可以说百分之百的摄影爱好者都是拍这样的照片过来的(有的人拍的时间长一些,有的人开悟的快),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不能把这个过程说是装逼和脑残。我反对你这个言论!

  • 评论文字 谈背景虚化与广角透视的恶俗与装逼[转载]

    回复呆博:记录式的摄影摆脱了这些问题,也许是对画意摄影的一种回应?

    纪实应该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个人对纪实没有太多兴趣。可是任何非纪实的摄影,最终都有指向绘画的倾向,总让人想起那句“摄影师想当画家”的话。或者不要去计较摄影绘画,而是把非纪实的摄影当作绘画的一种延伸,这样,摄影成为一种高信息量、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视觉风格,成为一种快速取材的工具。或象Mapplethorpe说的把摄影作为一种快速的雕塑。

    在探究形式美与纪实这两端之外,还有走象征、意象的路子,比如Ashe and Snow:
    http://www.ashesandsnow.org/en/home.php

1 ... 105 106 107 108 109 ...
  共112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