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inhd 评论文字 【终极概念】德味大探讨!
![sophieinhd](http://p3-tc-sign.byteimg.com/tuchong-avatar/ll_16684_3~tplv-5iz1hipi7z-image.jpeg?rk3s=ab7029e6&x-expires=1738958600&x-signature=UdNSYYv%2Bpi6%2Ff%2Btqxe9esV3Su2c%3D)
回复myerhu:卡卡你的短片做的很牛逼。。。
回复myerhu:卡卡你的短片做的很牛逼。。。
回复amcadmus:那疙瘩的泡沫都是泰国越南味的~~哈哈
回复myerhu:摄影有自己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是已经呈现出来的,这跟绘画需要借助于画家的双手和颜料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支持摄影具有独特价值的观点。不过另一方面,摄影还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存在的,因而具有美的(或者好的)艺术所应具有的特点,比如主题的鲜明性(一幅照片不能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完全不清楚摄影师所要传达的意思或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我拍了很多没主题的片,这个缺点正在改正)。
对于各种不同的摄影流派,无论是像绘画靠拢的画意派,还是主张坚决脱离绘画的纯影派,我觉得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拍出好的作品出来。
群拍么。。都是男人拍么。。。脑子里多了点群p的幻想模式。。。。
太逼真了。。
摄影太高级了,
我只用快门记录我自己的感动。
回复archifan:从你们那嘎贩两箱泡面回来吧,正宗徳味
骂人容易交流难,因为交流不是要把对方作为一个学生来教训,而是作为一个朋友来交谈。
各自摆观点,同意不同意人家的事,自己未必就对,别人未必就错,三人行,有我师,学到新的东西得到摄影的乐趣才是真本事大收获。
回复狮驼国:说的有道理,写作的一个窍门是写熟悉的东西和话题,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把话说明白;摄影也许需要拍自己熟悉的东西和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美女才叫人像,也不定非得是甲虫才叫微距,同样不一定只有香格里拉高原大漠才能叫风景。
看着那些傻冒炒Nr.炒材料,德国味,还拿出某些厂家的材料性能数据来读,感觉到一帮人在搞忽悠和伪科学。
德国镜头性能是很好的,与其说是德国味,倒不如说是好镜头的体现,其实好多日本造的镜头都可以做到。
钱味罢了
回复梧桐雨:对于艺术家来说,除了自己,别的都不重要。可以为所欲为。
但作为一项摄影艺术,那么一切借助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模子来改造摄影,在我看来,是对摄影本身的一个否定。比如早期那些画意摄影,还有那些在暗房里泼洒颜料的家伙,或者把照片PS地如同一幅画一样的人,都是批判的对象。
摄影就该直接地使用。
回复sophieinhd:我比较八卦啦。。。
随性派的摄影规则,就是消灭一切规则,当然也意味着取消自身,这是后现代的虚无主义思潮在摄影界的一种体现。
我依然认为,经典的作品到底还是有的,时间不会减少它们的价值。决定性瞬间的提出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布列松把摄影的时间性以及不同时间重量的不对称性明确表达了出来。
很多人可以反对这种说法,但他们提不出更好的建议,因而他们的反对是苍白无力的。能提出更好理论的反对者因而才是真正的革新者,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破坏者。
无忌也好,其它论坛也好,似乎有些人想为他们的照片寻找一个“美”的客观标准。这所谓“德味”,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个标准与器材联系了起来?俺自己瞎琢磨,欢迎拍砖~
回复archifan:说到显示器,扯远一点。俺发现周围朋友的普通显示器没一个一样的~ 都或多或少有偏差……俺在想,别说显示器,就是人的眼睛……是不是也都有偏差呢?同一张照片,在不同人眼里都不完全一样。而人与人的审美标准“偏差”就更大了。美或不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回复梧桐雨:俺不是音响发烧友,也不是专职音乐家,是音乐amateur :)而且俺喜欢看照片多于自己拍 ;p 而且像俺这样的大外行,也看不出啥照片是啥机器拍的,只要好看俺就喜欢~
回复Juan:
是的,这种差别,确实是需要多用几只镜头才能体会得到。
回复myerhu:有意思!!原来蔡司还有这样的曲折故事~ 西德法院当然是偏向西蔡的。强抢,抢完还假模假洋地合法化。鄙视!
另,赞“用于心理补偿的leica”!hihi
德味,又名sb味。
论坛上看到笑笑就行了,没必要认真。
回复sophieinhd:说起来。。。用德国工资买个M9,比用中国工资买一个canon 50D来的便宜。但是只在一次记者招待会里看到过一个记者用台M9拍拍小花絮。除了专门记者外,一些编外记者,或者是个人报道员,用的一般都是APSC+适马腾龙。。。平时最多见的还是500万像素的佳能老师小数码,和包括APS相机在内的胶片傻瓜机。。。
景点里看到拿单反的小年轻也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套头和副厂头。。向国内那么红火的无忌蜂鸟。。在德国真的是很难想象。
回复myerhu:卡卡。。。你这是科普贴
西德先是毁掉了自己的相机工业。
现在开始毁摄影精神,把相机作为一种奢侈品来制造,而不是工具。
看看leica中文站里的照片,几张是用leica拍的?
今年Leica奥斯卡得主用的相机也是佳能5D。
那些leica的簇拥,在俗不可耐的小资酒吧里,拿着leica M9,用着最新出的35/1.4,拍着自己的女朋友,嘴里大谈特谈什么,挡下子弹的leica,摔下飞机的leica,冲锋陷阵的leica。。。算也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说到血统。。本质只是一些房产证明,借据,收据什么的。
西德法院裁定东蔡败诉的原因和光学设计或者这些技术类的东西无关。而是那些书面证明材料都在西蔡手里,原文记得是这样的“Jena蔡司没有足够的书面证明可以支持自己才是原卡尔蔡司公司的合法继承者”。不过Jena蔡司只是失去了在西德的冠名权,在其它地区依旧沿用战前“Carl Zeiss Jena”的标记。没错,早期的蔡司镜头都有Jena字样,比如中副或者大幅相机的镜头上都是这样标记的。
T镀膜虽然在东西蔡司同样继承下来,可是西蔡斯则失去了标记红“T”的资格。有兴趣可以去收集下当时西蔡斯最高成就的Contarex相机镜头,没有标明红“T”,直到T星的出现,当然这两者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了除了命名。
东蔡斯在西德失去Carl Zeiss的冠名权后,有相继失去了Contax和Ikon的传统品牌,所以当西蔡企图再次拿去Pantacon这个高塔的图像和名称使用权时,东蔡狠狠地撩下一句话,有本事让你们的军队在Dresden把Pantacon塔搬去西德吧。后来的事情就是Pantacon和那座塔被保留下来,作为东德相机VEB的商标了。
相比下来,二战后期的西德相机和镜头制造一直落后于东德,西德最好的广角只到28mm/3.5,而东德则是20mm/2.8,35mm/2.8也是首先在东德制造出来,由于西德单反相机制造远远落后与东德,在西德长焦的受重视程度也自然就很低,leica撑到150mm已经是很勉强了,200mm以上基本都是东德制造以及为东德制造。在那个年代说到相机,那么就是东德的VEB,东德返销西德的情况太普遍了,M42卡口标准也是东德掌握的。
西德也制造过好的单反,可惜Contarex的体型和价格都太难以消化,卖的不是很好。但是质量绝对是ok的。
政治统一东德相机厂后随即被日本取代了。
B:最大特征——浓烈泛黄,但不是亮黄,颇似陈黄,很有中世纪的色彩!仔细瞅瞅之下,却不似黄,而是由一层层绵延不绝的中间色彩集合而成,层次的过渡致密无间,远看泛黄,近看或者放大就不觉得了。
再就是浓郁之中的通透,所谓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绝非那种死黑死白。
P话连篇,这点的东西PS里不能调整,PS的开发人员都可以去喝西北风去了。我家显示器还偏黄呢。
我是觉得很奇怪的,施耐德,斯坦海尔等等的,说白了都是OEM。西蔡到了二战后就日渐式微了。东蔡的aus Jena很多时候都是返销西德。蔡司原本就是出生于Jena 只是在二战后连夜被巴顿强抢到了西德区域。我是没有搞懂,这些所谓的德味,到底是指那个血缘关系,是指胶片还是数码。我连德味的宏观概念都没有。
合法的卖淫呗。其实卖淫倒没什么,倒是人家把这称之为摄影艺术,我觉得这点比卖淫还脑残
好的作品才是有味道的,器材即使有自己独特的成像特点(在这一点上我并不否认“可能”德国产的镜头的确具有所谓的德味,但到底什么是德味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摄影师所狂热崇拜的名词。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除了好的作品,其余一切都是虚的。音响发烧友和专职音乐家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关注的不过是声音的物理特性,而后者却试图使用器材谱写动人的音乐篇章。
器材狂和摄影师之间有着相似的区别。
我擦~!那还不是:“康帅傅红烧牛柔面~!就是这个味~!”
回复齐猫大圣:哦~ 是不是不同镜头用得多了才能真正感觉到差别?
回复小钢炮:被脑残看到也没啥。
回复Juan:跟德不德没关系,色彩主要是看镜片材质和镀膜,焦外和成像风格主要看镜头结构和光圈形状,做工也有影响。
回复齐猫大圣:同意无忌NC。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就不纯粹了。见过拿小马四扫街的,也见过拿莱卡M8棚拍人像的。
回复齐猫大圣:记得上次tuchong聚餐的时候,你曾提到过德味,提到过某些德国产镜头的特性,抛开盲目崇拜之后实实在在的特性,某些镜头的偏色啥的。俺是大外行,当时没能记住。你能再说说么?
回复疯狂的抱枕:恩 德国镜头得配柯达,欧洲味更浓,日本配富士,调子更日系 O(∩_∩)O~
回复黑桃: 那可以去买个柯达 那就有英味儿了~~
回复老刘忙:这个经典……这哥们摸得相当透彻啊,说得挺在理的 值得一看 德味这个东西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很多人强调也只不过为了装逼,要是英国镜头哪天虎起了,就又有很多人吹嘘英味了
回复archifan:那也得上万元才能买一碗 不完他们会说味不够啊~
回复齐猫大圣: 可以考虑出品"德味"泡面。转供喜德人士食用。
你当心这个帖子被色影无忌的人看到。
回复archifan:
你是第一个..
德味,95%的人词汇贫乏,没有能力去形容一副画面的感觉,也不知道一副画面该关注什么。这里的95%里的人盲测的话没有人能分辨什么是德味。事实上论坛里根本就无法去分辨。剩下的5%各怀鬼胎,有生意人,有炫耀人,有似懂非懂的人。
估计会迟早会有人说,德味之说法最早起源于歌德。。。
看不懂,但转下:德味”是什么意思 (转自蓝天摄影网 作者:天地悠悠)
A:德味就是当你花20000买了一个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和4000的对比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很大的区别。那么20000和4000总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德味”
譬如说,Nikon的28/1.4,10000多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它有德味的,涨到18000以后,德味就越来越浓了。
B:最大特征——浓烈泛黄,但不是亮黄,颇似陈黄,很有中世纪的色彩!仔细瞅瞅之下,却不似黄,而是由一层层绵延不绝的中间色彩集合而成,层次的过渡致密无间,远看泛黄,近看或者放大就不觉得了。
再就是浓郁之中的通透,所谓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绝非那种死黑死白。
C:
焦内锐但不是太锐
焦外柔但不是太柔
亮部泛黄介乎明黄与土黄之间
暗部泛紫比酱紫轻点的紫
由于亮部和暗部存在对比色的偏***况
所以有一种像油画绘画技法的感觉
现场感强
D:拍彩色时:色彩有种克制的感觉。不过火,不张扬。成像细致。反差适中。
说到 油润。我想是成像细腻和明暗中的对比造成的。是对比度。不是反差。
成像耐看,厚重.
E:
色彩和层次过镀自然,锐中有柔,柔中带锐,平衡感好,绝对不是傻锐和夸张的色彩表现。
其中的A项是开玩笑,但也反映着很多人的心理,色彩有时具有主观性,有时价格却又在左右人的心理,所以会出现A的现象,我只是想图示B以后的各项。 先说“浓烈泛黄”,下面的这张照片用的就是Carl Zeiss 1.4/85 ZF镜头拍的牵牛花,乍看确实里面有黄色的东西,但细看似乎又无。色彩层次过度相当细密。
这时我们可能要问了,说了这么多,那么德头都有哪些呢?UU 当然也说不全了,只能大致分类吧。
大体上分为西德东德与日本的三类——什么日本?对了,日本也有德头的一个派系呢,除此之外还有新加坡,台湾零星的生产。主要是东西德国。
西德的镜头最正宗了,当然也是目前售价最高的,我所知道的有卡尔蔡司,施耐德,莱卡三大品牌,这些之外还有如enna,福伦达,禄莱,斯坦海尔等。
东德的呢,最主要的当然也是卡尔蔡司(标志时带有Jena),潘太康,梅耶(后来变成了潘太康了), 传统东蔡一般指的就是Carl Zeiss Jena,当然也包括Meyer与Pentacon在内了,这其中的Pentacon(潘太康)是最为物美价廉的,是玩家不错的选择。
康泰时是西德蔡司的产品,但后来在日本也设了厂,专门生产C/Y卡口的镜头,是高品质的象征。而现在的很多蔡司镜头都由日本的确善能来代工,所以血统也并不正宗了。
回复archifan:
莱卡粉丝会说这不可能。或者说这是其他国家拼装的。
er......改天去问问德国人。。。。路上见到不少用宾得的。。。。
徕卡也偷工减料,这里的论坛里就有人大骂徕卡忽悠人,新机子后盖还掉漆。。。
回复无砚映画:
京瓷是伪蔡,德味粉丝已经定义过了的..我的Planar也是伪蔡,福伦达也是伪蔡,都和NOKIA手机是一个性质的。
我用contax t2或167mt拍的,被人说是日系风格的,也许是因为我长了个亚洲脑袋,不过那机器也确实是京瓷公司生成的……随便吧
回复齐猫大圣:其实主要就是借品牌价值往自己脸上贴金进而将个人”品味“与大众隔绝开来达到特立独行的目的。是一个心理补偿机制。相当于在一群穿森马的人中间,你穿一件美邦,心理优越感级数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美邦和森马差多少......总之就是很无聊啊...
回复DarthPau:有个哥们说得挺好:...我自己觉得德味就是历史味。中国人崇拜历史,信仰年纪大的年长的,瞧不起新鲜的,历史短的。 也正是因为历史是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独有的“优势”,唯一残存的“历史文化优越感”。 这种感觉嫁接到对任何有历史的物品上,就形成了对古老的追求。 对镜头也追寻一些悠久历史的厂家,认为年长的体现出老练,是正宗和身份的象征。 德国作为光学仪器的最早开拓者,历史最悠久,肯定会受到殊荣,冠以“德味”。 如果现在的德头是自动的,新的事物,可能味道就没那么明显了,没那么正宗; 如果是仿制的 代工的,也不明显了,因为不是从祖宗上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