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 评论文字 照片卖给苹果公司是这样滴
回复-NZ-:恩。我用dreamstime
回复-NZ-:恩。我用dreamstime
回复-NZ-:一般人,上fotolia.com比较现实!
可否举例?不过,最近人流好像多了!
回复呆博:我想,应该由Stieglitz 的291画廊开始说,摄影作为艺术媒体开始。
就是玩儿 哪儿来这么多说法啊,小学初中的知识别人都还学过呢 不是还有N多人天天学么
回复老飘飘:嗯,我非常想系统的了解一下流行摄影,要再花些功夫我才敢说话。。
回复thel:说道记录,我倒是想起2件事情挺有启发。
1个是,日本在北极放了3个相机,360度天空视野,实际上已经比我们的相机和眼睛都牛逼了。可以遥控通过网络拍摄北极光。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你北极光的状态,你不用去北极受那个大罪了。如果这东西再发展一步,那会是风光片吗?
2.街头的千万个摄像头,后面那个操作的警察,他有朝一日要是喜欢上纪实摄影,他会不会比我们都记录的牛逼?
这个时代是个媒体技术性复制的时代,你利用了它的便利,就失去你自己的独特性,除非你自己扛着盖达尔的银版去街上拍,否则都是一种复制。而复制能力本身就是摄影最初发展的一个动力。这是不是一个很纠结的事情,我们追求的复制中的唯一真的存在吗?还是或许又是商业化运作中的一个新的陷阱。
回复呆博:来整理一下吧,这个你在以前花的很多时间别浪费了,现在其实这是一个一团乱麻的地方,如果能梳理出来个头绪,是很好的事情。
回复呆博:你干吧,支持你波波
回复archifan:哈哈哈哈哈
回复呆博:早上上班前不搞科普,起床就已经是艰难的事儿了。
@park 我越来越觉得整理一下流行摄影史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了。。
@archifan @myerhu 虽然说是该忽视的摄影师,不过还是再来普及一下挨个来撕炖和史蒂芬肖吧。。
@烟丝
@zhaoxiaohou 你看你的油腻
@何半半 占用下你的洞房时间,来普及一下当年张晓未成名是和你一起去拍照的事情。。
回复thel:这是你对西方的误解。相对于“东方主义”来说,可谓之“西方主义”。。
马格南摄影师对于整个西方摄影史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而且它对摄影史最大的影响是发生在4、50年代,在60年代后就已经式微和转型。而且就是马格南摄影师内部,也远远无法用少量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个可以咨询一下@烟丝 ,对于具体的摄影师和作品,他认真做过很多功课。时尚摄影师就更不是这回事了。
那为啥马格南和时尚摄影在中国被不断提及呢?这个就又得回到流行摄影的制造上了。。还是那句震撼我至今的话:“我的老板告诉我,要教育那些人,让他们明白糖水不牛逼,马格南风格的纪实才是真的牛逼。”
回复thel:其实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流行摄影同样是有其语境的,而且这个语境正在被媒体强化、教育和不断自我制造。我相信不存在可以直接概括为大众的被化约的人,而对于每个独立的人,他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被他接受的信息所影响。所以流行摄影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现在所见的泛滥的东西,或许它进入流行审美的历史不超过20年。而那些20年前风行的流行审美,在这个年代却可通过反讽和互文成为经典。大部分流行都来自于小众,进而开始被引申、复制和重复制造。
我所指的流行摄影不局限于糖水,而是更大的范畴,包括那些对特定风格的大量重复制造。你看看现在的“小清新”、“lomo”和开始逐渐泛滥的日本风格的黑白照片以及麻瓜男风格的照片。如果有兴趣去考察一下他们的起源和如何流行起来的过程,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年多前一个拍商务摄影的摄影师和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我的老板告诉我,要教育那些人,让他们明白糖水不牛逼,马格南风格的纪实才是真的牛逼。”
回复呆博:我不否认有牛人,但个体无法代表全部,而且他们往往也要遵从其商业规则,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如果从历史记录的取向,他们注定杯具,因为这不再是一个影像匮乏的时代,被记住的绝不是那些虚无的东西,即使西方,人们想到的不首先也是玛格南,战地记者,时尚摄影师,比如莱博维茨这样的人的影像吗,即使有人喜欢这些,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又怎么谈得上时代记录呢
手机打字完全跟不上节奏,先闪了
回复thel:照片、历史、作者、语境是四位一体的东西,任何人看到的都不仅仅是作为物质的照片本身。这不是椟和珠的关系。
说白了,上述的这批人很多都还只处在基本能吃饱饭的状态呢。你说谁获利?
现在不是反体制就是英雄。要戳泡泡,也要首先能够判断啥是泡泡。这不是到图虫或者flickr这样的社区看看照片就能做到的。
回复呆博:的确语境是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但它终究只是作品的因素,而不是主体。买椟还珠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作品单看上去只有空洞,虚无,做作,那加上语境只能是更空洞,更虚无,更做作。
在中国这个艺术环境中,在各方都能获利的背景下,吹泡泡是主流,戳破的人却很少,结果一个个欺世盗名之辈登上艺术祭坛,够不着就带个虚无的高帽上去,一个成功者就会有一片模仿者,也就带坏了整个方向,但无所谓,各方获利才是根本的。
回复Demondays:笑,很多人的片子拍都不一定需要五秒。
回复thel:摄影实践的脉络不只是西方的,而且是中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这批人的实践,也是基于西方的实践。可以看到的源头包括弗兰克开始的个人化视角,包括新地景主义,包括南戈丁这样朝向自身的私摄影,等等。当然,这也许和中国现在一日三迁的景观分不开,也和个人在体制之下的失语紧密相连。我相信过三十年来看,这里面的很多照片会是属于我们现在所在年代的缩影,也是真正与这个年代相联系的佳作。
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楼主文章中的人并未权威,也并非经过刻意的商业包装。这里面的很多人,比如张晓、木格、塔可、游莉,在他们还没成名之前,这里的很多人都已经看到过他们的照片并且以为牛逼了。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到今天,觉得算是实至名归。当然,还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的当今中国摄影界最牛的王轶庶,仍然处在相对比较默默无闻的状态。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去经营自己的照片。孰是孰非不论,但这样的照片不被大家看到,我觉得对谁都是遗憾的事情。
如今充斥我们视野的是些什么?有多少不是对既有风格的无限重复和被陈词滥调的不断洗脑?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流行文化如此强烈的排它性,或许来自于其对于自身存在的危机感吧。
回复呆博:谢了,手机上网不便
回复thel:我帮你把重复的删了。。
回复呆博:并非故意要打倒权威,这是两码事。你的理论放西方可行,在中国却不尽然,中国还远没有生成足够的土壤,长出几棵大树没问题,但想上面长出森林,还是高耸的森林,那也只好拔苗成林了。
中国的事情,往往是不能拿西方理论来套的
回复thel:如果就摄影来说,我觉得基本的了解应当是对这个领域思想和实践历史的了解。同样的照片,你放在不同的语境里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对照片的谈论存在基本的语境。如果不了解照片产生的背景,不清楚同时间以及更早之前相关的实践和尝试的话,我觉得的确不能算是了解。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流行文化往往是排斥这样的了解的,学科的历史和学术共同体内的共识,常常被当做某种话语霸权来反对。1968年的西方就是在做这件事情。这是把双刃剑。我觉得由此产生的最坏的结果是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当然,这样的说法还必须基于某种价值判断了,于是也可以轻易被打倒。)
。。。手机为什么不能删除。
回复thel:说白了你还是不了解。网上你去搜吧。这里面随便一张照片所属组照一张五秒够放半个小时。
晕,三连击了,为什么成功了却显示一串字符
回复Demondays:不了解就没资格批评,很好,这些人作品在网上没有吗?怎么才算了解?看过了也不算是吗?那不就是不败之地吗?谢谢替我验证。
什么?不是现场看的不算?它再牛也是照片,好的照片需要靠包装才能感受其魅力吗?买椟还珠?
至于第二句话,笑,你能找句更靠谱点的反驳词吗
回复Demondays:现在是一个媒体过剩的时代,各种平台已经将过去媒体的单向传播的格局打破,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立场捍卫自己的观点,从好里说是民主了,但同时却也伴随着流行文化的滥觞。没有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了,有的只是言辞,有的只是立场和阶级。更进一步,权威不再存在,学术共同体也该被打倒,流行文化利用所有多元的渠道在向传统的体制反抗。好处是这扩展了所谓艺术的范围,产生了更多的尝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同质化内容的生产和新的话语霸权以及反智主义倾向的产生。价值判断在此已经被架空。
“为天地立心”、“文章本天成”、“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仍然希望能回到这个原点。
回复thel:我想知道说这些的时候,你对你谈论的东西真正了解多少,同时又对所谓的摄影了解多少。装逼的人固然有,但要是分不清装逼的照片和真正有价值的照片,不是是谁的不幸。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直接斥为不好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事实上去了解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年代大众狂欢的过头了。
回复thel:我觉得你这种心态才是“变态的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在摄影上的投射”
回复thel:不了解有什么资格去批评?三影堂的片子你完整看过一次没有?什么都不晓得还在这里大放厥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才叫装逼。
回复thel:我忽然想到一个事情。图虫的目标是什么呢?图虫对于未来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是出几个以后在摄影--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里叫得响的人物为至高目的的小众艺术网呢还是做成像FLICKR一样,对广大受众及自身更有意义的大众化商业网站呢?
我忽然有点明白你们为什么一意孤行的要改版了。
多简单的事情。所谓顶级装B,大概就是这样了。市场需要“大湿”,和“大湿”的作品,来支撑这个畸形的“艺术市场”,想成为“大湿”的也大有人在,不过拿很多人都可以拍得出来的糖水风景人文出来混是行不通的。而他们的脑子又不足以诞生引领潮流的真正的技法或者创意。那好吧,拍些无意义的东西,然后给它带上有意义的帽子。看不懂?对不起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你道行太浅而已。这样就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了。记得有次画展,有个人送了几个若有若无的空白画板去了。居然还上了杂志专访。说不定以后摄影展上也会出现同样的事情。
别扯什么理论。别自发的给这些人带上高帽,在那种高度成熟化的包装流程下面。就是把那幅“摄影作品”换成块板砖,去了你也会觉得这板砖代表了反抗,拆迁,暴力。等等艺术含义。他们的访谈从不会把话往明白了说,就是利用受众的自卑心理。为他们的2B作品脑补出升华后的含义。
中国的确有很好的艺术家,但绝大部分都是213。别为了谋面几次而激动。你要知道了他们的生活和真实思想,会呕吐不止的---不是针对楼上。说白了,这只不过是变态的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在摄影上的投射而已。。。。
DEAB别妄自菲薄,虽然你们的路线我未必认同。但图虫在做着比这帮人有意义千百倍的事情。图虫是中国现实的小小的支流,而他们则只是无关紧要随波逐流的沙子。
这明显是瞎写的价格,你还当真了……
这个淘宝店主还是图虫用户呢。你还是把这个帖子删了吧。
回复呆博:那样不是小图么……
。。。我来教你个简便的方法。我的主页-我的相册-博客视图-找到图片-右键-复制图片地址。。。
技巧本生没有错,错的是乱用和滥用。
警钟长鸣!jzcm!
摄影所谓技巧,一共就那么点事。技术永远不是问题、、、
作为过程还算凑合,不过大家都把这些当作终点了。
这种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争论。。。安安心心拍好照,做好自己最重要。
胶片在感光区域两端确实表现得舒服些。拿负片来说,数码化后胶片片基无论如何不是数码的255,印盐密集区也不是0。所以给人“宽容度”强的感觉 : )
比起无忌上的装逼党他差太远了
回的给这货删了 不给力
回复Lennon:你应该直接回复他·
回复刘灯灯:我是来看偶像的。。
回复Lennon:你越来越官方了·
这人纯呆匹 照片拍的吊烂的一逼 还瞎鸡巴BB 唉